当前位置:行情资讯 > 名筑设计 我国绿色建筑迈入用数据提升设计水平的后评估时代

中国建设报作者:佚名
2017-04-27 11:26:23

分享到:

摘要:
“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累计增加节能建筑面积7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超过40%。

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累计增加节能建筑面积7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超过40%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有407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4.7亿平方米。其中,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占95%、获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占5%。但与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相比,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的数量一直增长缓慢,明显不成比例。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桦分析说: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争取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一个项目如果拿到绿色设计标识,但实测效果如没有达到设计预计的效果,就会出现左手打右手自已打自己的现象,这也是一种风险。同时,他也强调,只有拿到运行标识的建筑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拿到了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也是绿色设计最好的证明。

从设计到运行:绿色技术层层递减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获得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两步,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建成后,运营1年再申请绿色运行标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正楠说:设计评价的重点是评价绿色建筑的各种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则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关注的是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获得设计标识的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实测能耗居高不下。为了省钱,设计阶段选用的绿色技术,有的会在建造阶段被砍掉;有些绿色技术虽然在建造阶段被采用,但在运行阶段却不使用。绿色技术从图纸到实际是层层递减的状态。很少有设计时没有设计到、建造时增加绿色技术的情况,结果必然是绿色实践与绿色设计越来越远。张桦说。

同时,他也指出,绿色设计虽然可以为绿色建筑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绿色设计是在尚未明确建筑物实际管理者的条件下进行的建筑设计,设计的前提并不充分。建筑运行期间的成本和能耗占建筑全生命周期的70%~80%,就全生命周期而言,绿色运行更应是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绿色运行是对绿色设计的检验,也是完善绿色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绿色运行过程中不断修正绿色设计,这是今后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新的阶段。只有重视绿色运行,通过绿色管理,才能让绿色设计更加完善。

 

进入实战时期:用数据提升设计水平

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节能,设计、施工、运行……任何一个环节偏离了绿色的轨道,就难以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

天津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楼于2011年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评价标识,也是天津市首个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项目采用了屋顶绿化、垂直绿化、能源分项计量、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智能照明控制、节能外窗等29项新技术和新设备,然而由于施工与设计图纸不一致、缺乏高效的运行管理手段等原因,很多智能化系统在项目建成之后就无法运行,有的系统在建筑运行5年到10年后就失效。

对此,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电气总工程师王东林指出,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运行是分不开的。设计阶段要有一个好的设计,好的措施在设计阶段一定要考虑进去。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要有好的把控措施;验收阶段要有好的监测措施;运营阶段要有完善的监控平台,提升运营效率、简化操作难度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由于绿色建筑设备多、技术新,对施工和运营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验收手段和综合管控措施,很难发现并解决施工和运行阶段出现的问题和故障。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已进入实战时期。张桦指出,狭义地追求星级评价的目标、专业运维基础平台缺失以及缺少专业的持续调适和资金投入成为阻碍绿色运行推行、绿色建筑真正实现的关键障碍。他认为,建立运行数据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数据对于绿色建筑发展十分重要。

张桦表示,作为设计单位,我们十分希望物业管理单位能反馈建筑的运行数据。如果积累了大量的建筑运行数据,我们的设计水平也就会有大幅提升。最理想的是能把数据平台打通,在设计阶段就能把各项数据管理起来并建立三维模型,项目竣工时把平台移交给物业管理单位。但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初期投入和设计的配合。

 

后评估时代:用实效检验绿色建筑

由于目前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不是很多,张桦指出,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评价内容还需要逐步完善和丰富。

为了使绿色建筑运行效果评价有据可依,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编,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的《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日前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迈入后评估时代。

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同的是,该指南重在评价各项绿色技术与措施的综合实施效果,如能耗、水耗、建筑使用者反馈等评价指标,而非单项技术的落实评价,更好地体现了建筑作为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作用。前者倾向于措施性评价,后者更倾向于效能性评价。

有专家指出,推广绿色建筑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获得设计标识的项目进行运行评价时,以往通常只评价单项技术性能指标的高低,既没有考虑各项技术之间的耦合影响,也没有考虑建筑使用者的干扰影响,无法准确评价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对绿色建筑运行使用阶段的后评估技术指南,指导对绿色建筑的实际落实情况的综合评价,更好地体现绿色建筑比常规建筑的优越性。

同时,对绿色建筑的运行使用情况进行后评估,既可查验绿色建筑实际落实情况、展现绿色建筑实施效果,又可为绿色建筑业主、物业单位和开发单位在运行期间诊断和提升建筑性能和品质提供依据,并指导同类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方面的持续优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