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钢铁行业麻烦不断,企业连年亏损,裁员消息不断曝出。未来的中国钢铁行业将何去何从?
日前,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当前钢铁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着力点。

据悉,工信部4月就已发布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将在钢铁行业开展流程型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试点示范。那么,中国钢企离智能制造究竟还有多远?
专业分析师认为,依靠钢企自身解决智能制造问题的模式远远不够,需要从监管、资金、技术等多个层面,政府、社会以及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形成合力来推动。应该多鼓励企业集成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两化融合技术,从整体上提高钢企智能化水平。
我国钢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仍存在落后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线,有的还处在工业2.0的水平,甚至1.0的水平。即使是先进的钢铁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粗钢产能很高,与高端钢铁的生产相比差距还很大。

曾经参与起草《中国制造2025》的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指出,在政策层面,国家对智能化创新给予重点扶持。《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工业强基”工程中,明确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等领域需要重点发展18项技术、19项核心基础零部件、5项先进基础工艺以及13种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财政部为此专门设立专项补助基金给予相关企业资金支持,专项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单个项目专项资金补助总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
他同时表示,这些扶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具有研发创新基础的企业。就钢铁行业而言,受益最大的细分领域主要还是具有一定规模、有研发能力的大型钢企。
《中国制造2025》为整个钢铁行业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引。从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多方面转型升级,最后达到智能制造的高度。《中国制造2025》给钢铁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迫使钢铁企业在去产能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绿色制造,另一个就是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