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行情资讯 > 政策法规 武汉:坚持新发展理念 打造滨水生态绿城

中国建设报作者:佚名
2017-08-23 19:29:19

分享到:

摘要:
只有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集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防止城市内涝等多重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让城市恢复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才是水问题的根治之道,才是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面向未来,我市将牢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海绵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保障水安全、优化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利用水空间、提升水功能、强化水管理、弘扬水文明、彰显水魅力,精心打造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武汉蓝、江城绿、百湖清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

2013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20154月,武汉市被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青山示范区、汉阳四新示范区成为试点区域。两年多来,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和海绵城市建设指示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找准突破路径,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只有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集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防止城市内涝等多重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让城市恢复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才是水问题的根治之道,才是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一、治水之思:着眼水患,寻求海绵城市破解之道

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水在市区交汇,两江穿城,百湖密布,河网纵横,素有江城之称和百湖之市美誉,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长期以来,武汉于水,也于水,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硬化的不断加剧,湖泊蓄水面积急剧减少,由此引发了内涝频发、水生态受损等一系列问题。大雨就看海,街道成河道的尴尬屡屡上演,传统的快收快排治水模式已难以为继,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建设集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防止城市内涝等多重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海绵城市,让城市恢复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才是水问题的根治之道,才是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一个原则,统筹六个关系,注重四个结合,形成三位一体设施,实现六项功能

 

二、探索之路:立足水情,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武汉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过去,武汉水网遍布、湿地众多,原本就是天然的海绵城市,但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导致水面缩减,城市吸水能力降低。

结合武汉实际,我们确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

坚持一个原则,统筹六个关系,注重四个结合,形成三位一体设施,实现六项功能

一个原则,就是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六个关系,就是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个结合,就是注重绿色生态设施、灰色基础设施、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结合。

三位一体,就是构建低冲击开发源头减排系统、传统雨水管渠排放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融为一体的雨水基础设施。

六项功能,就是实现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净、用、排

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章明责,建立强有力的推进体系

建立市区两级工作指挥调度体系。构建政府部门、建设平台、社会单位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市区一体、上下联动的海绵城市建设协调机制。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技术体系。编制完成《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以及适合华中地区丰水城市特点的全套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技术标准及工程设计图集,印发实施《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项目规划设计指导意见(试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试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及验收规范(试行)》、《武汉市住宅小区海绵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技术指南(试行)》等地方技术标准,在国内首创建立了三图两表(下垫面分类布局图、海绵设施分布图、场地竖向及径流路径设计图,规划目标列表、海绵设施指标详表)的规划管控机制,为水生态保护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体系。组织编写《武汉市海绵城市机制体制创新与探索研究报告》,细化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建设海绵城市监测评估系统,推动建立海绵城市建设产业联盟,搭建了一个集城市规划、建设、水务、园林、道路交通于一体的调度平台。

(二)因地制宜,彰显滨江滨湖生态特色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对传统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革新。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大兴土木搞工程,甚至进行破坏性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第一,恢复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态本底,对天然存在的绿地、湿地、河湖等景观进行保护和修复,充分调动自然本体消化、吸收雨洪的作用才是关键。

我市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与进一步彰显武汉滨江滨湖特色、张扬城市魅力紧密结合起来,秉承遵循自然规律,恢复生态功能的原则,采取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模仿自然的方式,该保护的保护,该修复的修复,对于需要开发的,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推进,充分发挥全市166个湖泊、165条河流、2217.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天然调蓄雨洪作用,夯实海绵城市的生态基底。

同时,我市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小区雨污分流和面源污染整治,加强河道截污与污水处理厂提标工作,并实施河道生态修复。

(三)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海绵建设体系

培育海绵城市建设研发产业链。支持武汉大学、武钢、中冶南方等单位建设海绵城市研究中心,武钢投资建成了以钢渣等工业废弃物为再生原料的循环经济建材生产线,武汉车都环保再生资源公司投资建设新型透水建材生产线,带动了全市绿色建材产业发展。

组织开展典型案例的技术研究,形成海绵城市多重体系的耦合。建设了渗排结合,回用为先的临江港湾等海绵社区;蓄水优先、充分弃流,传统排水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机结合的东湖绿道、临江大道等海绵道路;绿水相依、回归自然的青山区江滩、南干渠等海绵公园。

(四)由点及面,推进海绵项目全市落地

以国家三部委对我市2017年度海绵城市末期绩效考核为抓手,制订进度总体目标,层层传导压力,提速建设进度。按照时间节点,全市范围倒排进度计划,全力推进示范区项目建设,优化提升海绵城市项目工程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

在规划安排全市试点项目时,我们采取了“2+N”模式。“2”就是青山、汉阳四新一旧一新两个示范区,以保证试点工作的代表性;“N”就是全市所有的新建项目,不区分示范区内外,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审批。

目前,青山、汉阳四新这两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正在按计划推进,今年底将完成试点任务。东湖绿道、园博园等示范区外项目,注重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融入其中,以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通过大力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升景观品质,彻底改变钢筋水泥的灰色面貌,重塑生态之城。

(五)多元拓展,创新建设筹融资模式

探索海绵城市建设PPP投融资新模式,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良性合作关系,明晰双方责权利。市政府充分授权市城建委对PPP项目的管控,并要求市城建委授权政府出资方代表管理好PPP项目公司,做好PPP项目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按效付费机制的探索。按照整合项目、系统建设的思路,与武钢、中建三局、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加强PPP项目合作,青山区南干渠片区海绵项目成为我市首个市级PPP项目,目前进展顺利。

(六)汇聚民智,凝聚社会合力共同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为向广大市民普及海绵城市理念,营造全员支持、万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氛围,2015年我市启动了海绵城市创意大赛,收到社会各界金点子数千条。2017年,我市启动了海绵武汉微信宣传工作,开展了海绵武汉摄影大赛,发动社会公众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

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武汉蓝、江城绿、百湖清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

 

三、未来之梦:瞄准水优,全力推进四水共治

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面向未来,我市将牢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打造滨水生态绿城为目标,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突破口,以海绵城市建设为重要抓手,保障水安全、优化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利用水空间、提升水功能、强化水管理、弘扬水文明、彰显水魅力,精心打造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武汉蓝、江城绿、百湖清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

2021年,长江、汉江干堤达到安全抵御1954年型、1998年型洪水能力,重点民垸堤防和重要中小河流达到103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现水更安;围绕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保功能、特大暴雨保安全目标,城市排涝能力在2016年基础上翻一番,实现水更畅;建成区湖泊港渠全截污、黑臭水体全消失、污水治理全覆盖,实现水更净;供水布局大调整、制水工艺大提升、供水管网大改造,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实现水更优。

武汉市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作为生命线发展线工程,与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全面对接、高度契合。目前,我市按照四水共治的总体部署,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全市新建项目已全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以排涝水为例,我市通过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小区缓排、河渠管网提标、泵站扩容、湖泊应急调度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城市整体排涝能力。

我们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勇担试点使命,大胆探索创新,全力推进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重构滨江滨水生态,建设美丽江城,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