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世界导读】:7月25日,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公布2016年第2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告》。据公告,2016年第2季度,该局组织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共抽查了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区21家经销企业的24批次普通照明用非定向自镇流LED灯产品,经检验,综合判定合格产品13批次。
7月25日,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公布2016年第2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告》。据公告,2016年第2季度,该局组织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共抽查了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区21家经销企业的24批次普通照明用非定向自镇流LED灯产品,经检验,综合判定合格产品13批次。
本次抽查依据GB24906-2010《普通照明用50V以上自镇流LED灯安全要求》、GB/T24908-2014《普通照明用非定向自镇流LED灯性能要求》、GB17625.1-2012《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标准和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对普通照明用非定向自镇流LED灯产品的标志(安全)、互换性、意外接触带电部件的防护、绝缘电阻、介电强度、机械强度、灯头温升、耐热性、防火与防燃、故障状态、灯功率、功率因数、初始光效/光通量、颜色特征(显色指数、色品容差、颜色不均匀度)、谐波、质量、早期失效等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发现有11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涉及普通照明用非定向自镇流LED灯产品的标志(安全)、互换性、介电强度、机械强度、故障状态、灯功率、功率因数、初始光效/光通量、颜色特征(显色指数、色品容差)项目不合格。不合格样品的商标涉及欧和照明、众光、科洛、德安达、优尚、家晨、欧朗、旭硕照明、光明士、企格照明。
价格战背后带给消费者的是什么
上海工商抽检:近三成LED灯因质量问题暗藏风险
上海工商局透露,在对市售的LED灯具抽查时发现,23批次中有6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达到26.1%。限值、外部接线和内部接线、结构、耐热、耐火和耐起痕、标记等是LED灯具主要的不合格项目。
上海市工商局指出,抽样检查中,抽检可移式LED灯具13个批次,有4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30.8%;抽检固定式LED灯具9个批次,有2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22.2%;抽检嵌入式LED灯具1个批次,没有检出不合格。抽检发现,闵行区、普陀区的不合格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0%和40%。
山东省聊城灯具质量抽查九企产品不过关
7月6日,山东省聊城市工商局发布该市流通领域灯具商品质量抽检结果,标称商标为“良光灯饰”等9批次样品不合格。
聊城市工商局委托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市市场上在售的灯具产品进行了抽查检验。经检验,9批次灯具样品质量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不合格项目涉及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外部接线和内部接线,电源端子和骚扰电压和辐射电磁骚扰等。
广州工商局公布节能灯质量抽检结果不合格率超50%
从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官网获悉,2015年,该局委托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对在广州市流通领域销售的节能灯商品进行了质量抽查检验,共抽取了20家生产企业生产的34款样品,经检验,19款样品被判定为监督总体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5.88%。
不合格项目涉及标识、互换性、防触电保护、机械强度、灯功率、功率因数、初始光效/光通量、颜色特征、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谐波电流限值、能效标识等。从本次公布的不合格名单中发现,“能效标识”项目不合格的有13款样品,包括法莱克、JLLT今隆、伟强、特亮屋、百利通、奥科特等标称商标商品。
LED行业倒闭如潮
综上几家企业倒闭的原因,多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瑞谷科技给出的破产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制造业经营困难,无奈卷入倒闭潮。中山同济科技照明因经营不善,欠供应商货款六百余万无力支付,公司员工工资也发不出。德力普光电表示,由于产能过剩和行业三角债导致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决定内部清理和召开供应商进行债权申报和清算。
过去几年,随着大量资本涌入,LED行业一直供过于求。行业技术含金量相对较低,产业步入拼低价、拼规模的时代。然而,拼低价、拼规模的发展模式需要巨大而持久的资金支撑,一旦在资金的某个节点稍有阻滞,整个发展模式就会分崩离析,企业就会陷入危险境地。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良好的资金储备和经营策略,更容易遭遇倒闭的风险。
大企业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加上品牌效应,兼容并购拓展产业布局,尚可占领市场,获取利润。但中小企业如果不能立足产品本身,把握质量,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LED行业已进入最后的洗牌阶段,预计今年还会有更多的LED企业无奈退出市场。究其原因,没有掌握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盲目投入价格战恶性竞争;公司决策失误、盲目扩张;运营成本上涨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垮LED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行业洗牌也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死亡。在产业洗牌的今天,也给更多的中小LED企业带来了并购整合机会。
除了降价当真无计可施了吗?
很多企业表示,在LED显示屏行业市场经济竞争中,他们大多都是被逼参与“价格战”之中,很多中小型企业也表示被迫参与“价格战”,由于自身企业实力、规模程度等与大企业不可同日而语,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那么,在这场浩浩荡荡的行业“价格战”中,获利的究竟是谁?难道是那些LED显示屏龙头企业吗?
以去年艾比森的降价为例,S3显示屏产品近50%的大幅降价,似乎会给那些以低价占据中低端市场的显示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他们的价格将不再占优势,而且S3的产品品质则与他们并驾齐驱甚至更优。这一举动,无疑是给那些二线的显示屏企业重重一击,然而艾比森的降价并非是恶意打压竞争对手。
对此,LED龙头企业也纷纷站出来“伸冤”。LED行业企业众多,“价格战”打响后,企业都以降价来回应,龙头企业也不得不降价来维护自身的市场,虽然这些行业大企具有品牌影响力,但他们的产品生产成本相对中小企业高,各方面的投资也相对较高,降价拼到最后大企业也只是维持低调保本的局面。
品质和利润才是LED企业生存之道
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电商企业,没有利润就没有出路。一盏灯,上百个甚至1000多个配件,数百道工序,目前平均毛利润只有30-50%,怎能支撑全国渠道成本和品牌宣传费用?照明类定型产品要靠规模效应,提高性价比;而灯饰品类繁多,单个企业销量普遍不高。因此要做精品、做利润,不是单纯以玻璃、五金、木材等原材料成本来决定灯饰的价格,而应通过设计创新、工匠精神、文化创意、品牌等提升其附加值。
总而言之,品质和利润才是企业生存之道。纯电商平台的发展之路之所以越发颠簸,就因为其只追求快速发展,但没有品质和利润的支撑,企业也无法长久存活。互联网于灯饰照明行业而言,不应与实体店抗衡抢客流,应该是作为实体店的线上前台,发挥其强大的引流功能,让线下实体店专注品质,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线上线下各司其职,这才是互联网+模式的最佳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