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我们过多地去关注西方国家对我们钢铁出口的制裁措施,那么我们势必也会跟着被卷进一个永无休止纷争的怪圈里,与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无理的纠纷上,钢铁世界记者认为,当前最应该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亚洲市场。
钢铁业“走出去”是大趋势,更是一条必然的路径,仅靠单一的出口和内销能取得短暂的收益,但绝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当前西方各国由于自身产业的衰退开始启动贸易保护主义对他国出口进行打击,可以看出,正是这些贸易壁垒,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我们本身的优势所在,我们刚要借助自身的优势,在全球钢铁产业陷入低谷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打造“中国造”的品牌,实现中国钢铁全球化的伟大目标。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来看相关的一组数据:中国钢铁出口到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前26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量均超过100万吨,合计占中国2015年钢铁出口的78%,其中,对前10大出口市场的钢铁出口合计5570万吨,占中国钢铁出口的51%。中国前5大出口市场分别为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占中国钢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2%、9%、5%、5%和4%。美国是中国第19大钢铁出口市场,占中国出口的1.9%,2015年对美出口210万吨,比2014年增长30.5%。
仔细琢磨你看出了什么?首先我国钢材出口在逐年攀升,钢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钢材出口大国,但我们钢材出口指向性最大的国家在亚洲,前五名分别是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造成这种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贸上的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在建设发展中透露出对钢铁需求的欲望,而他们国内生产的钢材并未能满足其需要,大量进口成了大部分亚洲国家用钢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天生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成熟的交易模式都成了这些国家进口的首选。基于此,我们的企业开始转移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亚洲市场,加上西方市场对中国造成的种种贸易打击,让我们的贸易方针产生了转向。
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种机遇,我们的钢材企业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耗在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战中,虽然我们明白在国际上拥有“市场经济地位”是我们实现国际贸易公平的重要途径,但在努力争取的同时,也要把我们的重心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这未尝不是一种转移风险的途径。
亚洲许多新兴国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们实现钢铁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既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寻求钢铁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想实现我们的钢铁全球化,不能单一地靠钢铁的“出口”,还要与下游用钢单位的需求相结合,以及产业链的转移相结合。总的来说,这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棘刺的道路,但却实钢铁业发展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家村